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口腔癌

口腔顎面外科 林宏政主任、李嘉鐸醫師、游竣傑醫師、張鈞喨醫師

整形外科 蒲啟明主任、劉致和醫師、顏毓秀醫師、羅世綸醫師

 

簡介

口腔癌包括上、下唇部、頰部、腭部、舌部、齒齦部、口底部、口咽及下咽部的異常腫塊,或久不癒合的潰瘍;很容易從口腔或頸部的區域,自己觀察或觸摸得到。近九成患者為紅唇族,其餘與長期抽煙、酗酒、口內不良補綴物、口腔衛生不良,長期口內潰瘍…等有關。

 

流行病學

依據行政院111/01/13製表,國內十大癌症粗發生率口腔癌居於第六位,若以性別來分口腔癌位於男性十大癌症粗發生率第四位,女性口腔癌粗發生率位於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之外。究其原因與菸、酒和檳榔使用有關。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分析105年癌登資料發現,男性勞工階層口腔癌發生年齡為51歲,較國人男性其他癌症年輕4歲,口腔癌死亡年齡52歲,也少於男性其他癌症的58歲。罹病年齡年輕化,更令人怵目驚心,口腔癌已是台灣年輕男性最容易發生的癌症,漁撈業男性,為口腔癌最易發生的職業,嚴重侵蝕家庭、社會和國家的基石,且『一人罹癌,全家受苦』更是口腔癌患者最深切的傷痛和揮之不去的噩夢,如何防治口腔癌也是我們刻不容緩的課題。

 

臨床症狀

口腔癌症狀主要為口腔內潰瘍、硬塊、紅斑、白斑或伴有頸部淋巴腫大,不能張口、咀嚼吞嚥困難等,初期大都沒有疼痛,當腫瘤變大,局部壞死後可能造成細菌感染以致疼痛異常。

 

診斷方法

目前衛福部推廣每兩年的免費口腔癌篩檢,30歲以上有嚼檳榔或吸菸民眾,或18歲以上有嚼檳榔的原住民,是可以多加利用。目視是最重要的檢查方法,觸診也是常用檢查方式之一,另外染色螢光劑檢查也可使用。病理切片檢查則是最重要的依據,細胞抹片檢查較少使用。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用於檢查腫瘤位置、大小及深部,及是否有頸部轉移。

 

依細胞型態可分為:

  1. 鱗狀細胞癌
  2. 疣狀上皮細胞癌
  3. 唾液腺癌
  4. 淋巴上皮癌
  5. 粘膜惡性黑色素瘤
  6. 其他惡性腫瘤

 

依發生部位可分為:

  1. 唇癌
  2. 頰癌
  3. 舌癌
  4. 齒齦癌
  5. 腭部癌
  6. 口底癌
  7. 咽喉癌

 

轉移常見部位

近處頸部淋巴轉移:顎下區、頦下區、上頸部、中頸部、下頸部、後頸部、鎖骨下區。

遠處轉移:肺、骨骼、肝。

 

分期

第一期:癌部最大半徑小於或等於二公分,且無淋巴或遠處轉移者。

第二期:癌部最大半徑介二至四公分且無淋巴或遠處移者。

第三期:癌部最大半徑超過四公分或已有淋巴轉移小於三公分者。

第四期:癌症侵犯附近組織或淋巴轉移大於三公分者或已有遠處轉移者。

 

治療

口腔癌治療可分腫瘤手術切除、頸部淋巴廓清除,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標靶治療、化學放射同時治療。一般以手術為主,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標靶治療為輔。

本院為台灣口腔顎面外科醫學會之專科醫師訓練醫院,素來既有優良的傳統歷史,對於口腔癌的手術,有不錯的治療經驗。目前本團隊在病人照護上的發展重點之一,是標準化術前與術後照護,加強術前的衛教活動與術後訪視;術後則藉標準流程的建立,監測並提升品質,統一人員的共識與教育,使本團隊的發展,可長可久。

 

術後重建

由於國內檳榔文化的因素,口腔癌的排名持續上升。早期發現的口腔癌若病灶比較小,經口腔顎面外科或耳鼻喉科醫師的廣泛性切除後,有的可以直接縫合。

但是國人大多數發現口腔癌時都已經是後期,而需要更廣泛的切除。這些癌症手術後造成的頭頸部組織缺損,往往無法直接縫合或縫合會造成口腔功能的障礙。此時就需要整形外科進行重建手術。

重建的目標包括:恢復吞嚥功能,恢復清晰的發音,避免口水滲漏,避免形成唾液瘻管。此外重建可使成為可接受的外觀,病人能再度走入社會。重建的方式依部位、缺損組織量及復發次數,有所不同。簡介常用的方法如下:

  1. 植皮:
    對於少數較小的病灶,可以取得大腿內、外側或身體其他部位的薄層皮膚移植。植皮雖然手術簡易,但是卻可能因為植皮區日後的攣縮,造成嘴巴張開的限制。
  2. 局部皮瓣:
    頭頸部因為構造的關係,比較缺乏近端皮瓣可用。其中可使用局部的舌頭皮瓣來重建較小的口腔內缺損,卻可能會影響語言及吞嚥的功能減損。在皮膚鬆弛的老年人也可以使用鼻唇皮瓣。遠端皮瓣的選擇就比較多,而且可以覆蓋大面積的缺損。
    包括:
    (1)前額皮瓣
    (2)頸部皮瓣
    (3)三角肌胸肌皮瓣
    (4)胸大肌肌皮瓣
    (5)斜方肌肌皮瓣
    (6)闊背肌肌皮瓣
    (7)頸闊肌肌皮瓣
    (8)胸鎖乳突肌肌皮瓣等。
    如果伴隨有骨頭缺損時,斜方肌肌皮瓣可合併肩胛骨脊,闊背肌肌皮瓣可合併肋骨,胸大肌肌皮瓣可合併肋骨或胸骨,胸鎖乳突肌肌皮瓣可合併鎖骨來重建。
  3. 游離皮瓣:
    近年來顯微手術的進步,大大提升了顯微游離皮瓣的成功率。游離皮瓣也因為可以提供足夠的各種組織,更好的血液循環,取代上述的方法而成為口腔癌重建的首選。游離皮瓣的供皮區十分多元,可以合併皮膚、肌肉、骨頭和肌腱同時重建。現在最常為醫師使用的為前外側大腿皮瓣、腓骨皮瓣、橈前臂皮瓣等。

 

本院為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之專科醫師訓練醫院,也是國內斷指再植 (replantation) 的先驅主要醫院,素來即有優良的顯微手術歷史。自 1997 年起即進行游離枝皮瓣 (perforator flaps) 的重建手術,由捐皮區造成很多額外問題的前臂皮瓣,改良至以前外側大腿皮瓣 (anterolateral thigh flap, 近年來已統一簡稱為 ALT flap) 重建為主,大約 2005 年後,由大腿取顯微皮瓣幾乎完全取代前臂的傳統來源。不僅減少併發症與術後恢復的時間,也因為大腿充分的供應區,使更複雜的大型重建手術變得更沒有壓力,例如二十至三十公分缺損的重建。因應口腔外科、牙科病例的增加,本院在使用來自小腿的腓骨游離皮瓣 (fibular flaps)重建上、下顎骨缺損,恢復咬合功能的經驗亦快速進展。

另外配合病人隱藏傷口的需求,以特殊區域的組織進行小型腫瘤傷口的重建,例如發展腹股溝、上臂、及可直接縫合的前臂皮瓣等。在小腿發展側小腿 (lateral leg flap) 的新型游離枝皮瓣,亦開始學術研究與報告。

晚期口腔癌經過治療與重建後,還是會有癌症復發的情形。而需要多次的切除與重建的手術。隨著復發次數的增加,重建的困難度也越來越高,而可使用的組織也會越來越少。所以預防口腔癌的發生,與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才是上策。

 

預後

第一期口腔癌疾病別五年存活率約83.1%。

 

第二期口腔癌疾病別五年存活率約71.5%。

 

第三期口腔癌疾病別五年存活率約64.6%。

 

第四期口腔癌疾病別五年存活率約52.2%。

 

治療完成後應密集檢查,第一年每一個月回診一次,第二年二個月回診一次,第三至五年每三~六個月回診一次,第五年以上半年至一年回診一次。

 

總結

口腔癌的成因與喝酒、抽煙、吃檳榔有關係,男女發生率約為六比一,同時有抽菸、喝酒及吃檳榔習慣者為非食者之123倍。國民為了自我健康,應該戒斷這三項致癌物質,及每2年口腔癌篩檢。如果口內潰瘍超過二週未癒或有異常白斑、紅斑、硬塊等現象,宜進一步至醫院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國人之口腔癌患者就醫時六成以上皆是第三期以上,可見均是延遲就醫。腫瘤愈大,手術切除範圍愈大,會影響術後之治癒率、外觀、發音、吞嚥等,宜早就醫。


更新時間:202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