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利用多偵測器電腦斷層掃描儀(multidetector CT, MDCT)掃描心臟冠狀動脈結合心電圖同步的新式造影技術,能清楚呈現冠狀動脈的詳細解剖構造和狹窄病變。
冠狀動脈CT檢查包含兩部分:
整個冠狀動脈CT檢查的過程大約只要15分鐘,資料經過高級電腦工作站處理之後,就能在螢幕上呈現多方向旋轉的立體3D影像。醫師在仔細判讀之後就能正確找出冠狀動脈的鈣化或狹窄部位。
心臟疾病已經好幾年排名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三名,而其中“冠狀動脈心臟病(簡稱冠心病)”是主要原因。國人罹患冠心病的平均年齡在這幾年有年輕化的趨勢,而且大部份患者事前在臨床上都沒有絲毫症狀,甚至可能第一次發病便以冠狀動脈阻塞所造成的急性心肌梗塞甚至猝死來表現。
磁振造影是一種對身體的軟組織非常敏感的的醫學影像檢查方法。它與傳統X光攝影最大的區別,是它利用磁場、無線電波與體內氫原子核三者的相互作用來產生信號而形成影像,對人體是沒有任何傷害的。
有下列狀況者,必須事先告知檢查服務人員,以免檢查的過程中發生危險!腦部曾因血管動脈瘤開過刀、使用心律調節器及金屬性人工心臟瓣膜、孕期頭三個月等都不能接受MRI檢查。
振造影檢查所使用的顯影劑(含有釓,Gadolinium)和電腦斷層攝影所使用的顯影劑(含有碘,Iodine)是不同的,它遠比前者安全。本中心一律採用新的非離子性顯影劑,它是目前所知安全的顯影劑。根據全世界千萬人次以上的經驗,絕大多數注射者都無任何特殊感覺或不適,僅有極罕見人數可能有輕微打噴嚏、嘔吐或蕁麻疹的反應現象。
因人而異,視情況而定,經濟預算許可時,每年檢查一次對個人健康是不錯的保障。在檢查後,醫師會安排與您討論檢查結果。檢查中發現有可疑異常之處,我們會為您作適當建議及立即協助安排資深專科醫師優先為您看診諮詢,掌握即時治療成效。 若篩檢出您有健康問題時,會立即為您作適當建議及轉診安排。
PET/CT檢查在診療癌症方面扮演了6種重要的角色:
在注射PET檢查用藥物18F-FDG之後,一般需要在隔離室內安靜躺臥約60分鐘以上,讓這些特別註記的葡萄糖能穩定的進行體內代謝,接著就利用PET/CT掃描儀檢查大約20分鐘以上,最後會讓您在等待專家醫師說明檢查結果之前,享用一份特別為您調配的可口養生餐。所以從注射藥物開始到用餐結束,整個檢查流程大約需要3小時以上。
‘氟18’是氟元素的同位素,它會放出正子,從而產生伽馬射線。將氟18標記在“去氧葡萄糖”中就形成會產生伽馬射線的“氟18去氧葡萄糖(18F-FDG)”。人體在注射18F-FDG之後接受正子掃描儀檢查,就可以觀察體內各組織器官對這種特別註記葡萄糖的吸收與代謝情形。
PET/CT檢查對有些癌症的診斷率及檢測敏感度都很高,例如:肺癌、血中胰島素及血糖正常的胰臟癌、大腸癌、乳癌、直腸癌、食道癌、頭頸部癌、淋巴癌、分化不良的甲狀腺癌及惡性黑色素癌等,皆約高達90%,但PET/CT對原發性攝護腺癌及原發性肝癌、膀胱癌、未轉移的骨癌及腦瘤等的診斷評估效果較不理想。
目前國內健保已比照美國標準對特殊癌症個案給付‘正子造影(PET)’檢查,在8種癌症的醫療保險給付(乳癌、大腸癌、直腸癌、食道癌、頭頸部癌、肺癌、淋巴癌、甲狀腺癌及黑色素癌)的診斷、分期、再分期、追蹤。但必須事前申請,經過嚴格審查獲得核准之後才能使用。
PET/CT掃描是一種利用低劑量輻射線進行的檢查,除了孕婦、哺乳婦女、嬰幼兒及兒童必須避開之外,目前並沒有相關研究證實低劑量輻射線對一般人體有害或影響健康,而且我們也只建議達到50歲逐漸進入癌症死亡率高危險期的民眾接受檢查,以期提早揪出潛藏身體中的癌症。
接受PET/CT檢查後的人身上會暫時帶有微量輻射線,但每隔兩個小時它就會減少一半,而且大部分會很快從尿中排除,所以檢查後儘量多喝水促進排尿,很快就能將它排出體外。一般在檢查後8小時,放射活性就會衰減到非常微弱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