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廢棄物處理原則

  1. 糞便、尿液、血液和液體廢棄物,戴手套處理,倒入個案家馬桶沖掉,有疑似傳染病的體液或排泄物應泡Lysol 30分鐘後倒入馬桶內沖掉。
  2. 紗布、導管、尿袋等使用過的物品,裝入2層塑膠袋內密封起來丟置垃圾車內。
  3. 針頭和其他尖銳廢棄物,應放在堅固不透水、耐穿刺及投入口較小,不易取出為原則有蓋式的堅硬容器(感染性廢棄物容器)內帶回醫院,由護理師於當日訪視結束後,至門診處置室將針筒倒入針筒收集筒(生物醫療廢器物)集中處理。

開放性肺結核之居家照護

一.認識肺結核

結核病是由結核菌感染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是由飛沫吸入傳染。

二.症狀

發病初期並沒有明顯症狀,逐漸可能倦怠、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午後發熱、夜間盜汗、咳嗽、咳痰及胸痛等。

三.防治措施

  1. 一旦懷疑是肺結核應至醫院胸腔內科求診,進行檢查與治療。
  2. 痰液之結核抗酸染色及結核菌培養一旦呈陽性,立即將個案採取進一步的隔離措施或入院治療
  3. 凡經X光或實驗室診斷確定為開放性肺結核病患,應立即開始服用抗結核藥物治療,且儘量避免會刺激咳嗽之醫療行為,在未住進隔離房或離開醫院之前,請病患帶上活性碳口罩(最低要求為外科口罩,以防飛沫傳染)。
  4. 4.確定為開放性肺結核者,應置於通風對流良好之區域待床,並儘速考慮去留:收入負壓隔離房、轉診或返家療養。

四.個案及家屬治療

  1. 隔離2-3週(期間需規則服藥),最好隔離至痰液抹片結果為陰性。
  2. 結核病患之治療相當重要,個案及家屬一定要遵從醫囑定時服藥,不可因治療時間長(少則半年,長則一年)而中斷服藥,否則下次治療更困難。有可能造成多重抗藥性結核,則無抗結核藥物可用。(此時病患為了不傳染給其他人只能至深山隱居,靠自己的免疫力對抗結核病)。
  3. 採呼吸道隔離:個案及家屬應戴活性碳口罩。
  4. 痰液應吐在衛生紙中,置於紙袋內再予以焚燒或直接吐於馬桶裡,再沖到化糞池分解。
  5. 如有不小心接觸到個案的口鼻分泌物,應以肥皂徹底洗手。
  6. 食具先煮沸15分鐘消毒再清洗,並與家人分開使用。可與他人共用餐但應採公筷母匙。
  7. 居住於空氣流通、陽光充足之單獨房間。
  8. 使用個人體溫計
  9. 飲食:高蛋白、高熱量、高維他命。臥位:躺向患測。
  10. 充足的睡眠休息與規律生活。
  11. 加強口腔護理,可使用綠茶水加甘草片以去除口腔異味。
  12. 定期返診追蹤。
  13. 房間、地板、用物等應用低濃度消毒劑(如Lysol)濕掃、濕擦。

疥瘡感染之居家照顧

壹、認識疥瘡

  疥瘡為具有傳染性的皮膚疾病,症狀為皮膚發疹及劇癢,此乃疥蟲(Sarcoptes scabies)寄生於皮膚所致。疥蟲在溫度50℃,10分鐘即可死亡,16℃即停止活動,疥蟲離開皮膚表面後二星期會全部死亡,蟲卵一般可活十天。 疥瘡初次感染潛伏期平均為2-6星期;再次感染則於二十四小時內出現症狀。

貳、傳染途徑

疥瘡傳染途徑以密切接觸為主,偶會因接觸到被污染之毛巾、床褥、衣服、被單等而感染。

參、居家照顧注意事項

一、病人方面:應採取接觸隔離

  1. 單獨房間及隔離衣:與病人密切接觸時需要穿隔離衣,治療三天後則不需。
  2. 手套:與病人密切接觸時,則需要戴手套。
  3. 隔離期間:皮膚科醫師建議為開始治療後2週。

二、照顧人員

  1. 照顧人員在照護病人時,應採接觸隔離,集中護理,照護病人前後需洗手。
  2. 被感染之照顧人員,應暫停直接照護病人並接受治療。
  3. 應限制家屬與訪客探視時間,探視病人時,應穿隔離衣、戴手套。
  4. 曾接觸病人之工作人員及家屬不建議採預防性用藥,因為抗疥劑對皮膚有刺激性,尤其孕婦懷孕初期三個月不可使用。

三、用物之處理

  1. 衣物及被單應使用50℃以上熱水清洗30分鐘。
  2. 病人之床墊、毛毯等無法送洗者應密封靜置二星期。
  3. 傢俱、環境可用漂白水清潔消毒,再用殺蟲劑噴灑後靜置三天。

肆、治療

疥瘡的治療僅需抗疥劑,但當有繼發性感染、嚴重濕疹及劇癢時須再配合抗生素、類固醇、止癢藥劑使用。

抗疥劑使用法:(BBL)

  1. 第1天:以肥皂洗澡清潔皮屑後,取藥水或藥膏自頸部以下至腳底全身塗抹尤其是有皺摺處,包括會陰部都要擦拭,擦拭後會有刺激感,但一定要擦,以避免因治療不完全而復發,約十分鐘後將原來衣物穿上(身上的藥水切勿洗去)。
  2. 第2天:照同樣的方法沐浴、用藥,約十分鐘後將原來之衣物穿上(身上的藥水切勿洗去),治療期間若洗手,手部應再塗藥。
  3. 第3天:照同樣的方法沐浴、用藥,而後將內衣褲、床單、被單等則依之前所提之用物處理之方法處理。
  4. 原則上治療三天即有效,但建議3-7天,若仍會癢,可使用止癢劑,若大於二星期仍很癢,仍須再看皮膚科。

H1N1新型流感居家照護

一、什麼是新型流感?

H1N1新型流感原是一種於豬隻中感染的疾病,通常不會感染人類。目前因流感病毒基因重組,已經可以透過人傳人的方式擴散,傳染途徑與季節流感相似,主要是透過飛沫傳染與接觸傳染。

二、感染症狀

H1N1新型流感的症狀與一般人類流感症狀類似,包括發燒、咳嗽、喉嚨痛、全身酸痛、頭痛、寒顫與疲倦等症狀,應立即配戴口罩就醫,並告ㄓㄧ師相關病史、接觸史、旅遊史;經由醫師臨床診斷,以提供藥劑、治療及後續照護建議。

三、預防H1N1新型流感傳播
  1. 注意個人衛生及保健衛生:勤洗手,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2. 注意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
    • 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狀應戴口罩
    • 打噴嚏或咳嗽時,應用面紙或口罩遮住口鼻
    • 如有呼吸道症狀,與他人交談時,儘可能保持2公尺以上的距離
    • 沾到口鼻分泌物的衛生紙等,儘速自行丟棄置垃圾筒

四、資訊來源

  1.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首頁(www.cdc.gov.tw)
  2. 疫情通報及諮詢專線:1922

庫賈氏病

一、疾病確認:庫賈氏病是一種普利昂病(prion disease)。所謂的普利昂病是指具傳染性的異常普利昂蛋白(prion protein,PrP),不斷地在神經細胞內複製堆積,最後導致腦部空洞化的一種病變,故又稱為海綿樣腦病(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二、症狀:庫賈氏病為一潛伏性疾病,病患年齡由14歲至80歲以上都有可能,絕大多數病人發病年齡大於35歲(占99.0%以上)。發病為亞急性,伴隨意識不清現象,之後發展成進行性失智(dementia)症狀,並產生多種運動失調等情形。病患晚期出現肌肉抽動,及併發多種神經症狀。

三、傳染途徑:以體液接觸為主。

四、居家照顧注意事項

1.個案方面:

應採取體液隔離,高感染性有:腦、脊髓、眼、腦脊髓液;低感染性有:腎、肝、肺、淋巴結、脾臟、胎盤。

2.照顧者方面:

(1)皮膚沒傷口但接觸到死者內部體液或組織:
(2)以清潔劑及大量溫水沖洗、清水洗淨,然後擦乾。
(3)避免用力刷洗。
(4)最高安全考量,可考慮短暫使用1:10稀釋的漂白水達1分鐘。
(5)針扎或撕裂傷:

  • 可擠壓傷口處,使血液流出。
  • 以溫肥皂水沖洗,清水洗淨,擦乾,然後以防水性包紮覆蓋;或以7.5%povidone-iodine清洗傷口。
  • 視傷口而定做進一步處置。
  • 依常規程序向醫院的院內感染管理委員會或疾病管制署報告。

(6)噴濺到眼睛或嘴巴:

  • 噴濺到眼睛以自來水或生理食鹽水沖洗,噴濺到嘴巴以自來水沖洗。
  • 依常規程序向醫院的院內感染管理委員會或疾病管制署報告。
  • 受傷者應就診,並做神經學篩檢與記錄,隨後每6個月做一次檢查及記錄,記錄資料至少保存20年。

五、用物之處理:

  1. 傳播性海綿樣腦症的感染性可在工作面上持續很長的時間,因此可先覆蓋拋棄式的抗污紙,避免環境的污染。
  2. 筷子、刀叉、碗盤、杯子以正常方式清洗即可,沒有任何事實曾證明過唾液會傳染庫賈氏病。
  3. 病人需使用個別的洗臉盆與馬桶。浴巾等若有血液污染,在正常清洗前,需先以2.0~2.5%NaOCl2浸泡一小時後再沖入馬桶中。
  4. 刀片與牙刷絕對要個人使用,若使用丟棄式則需焚化。
  5. 建議衣物床單由病人單獨使用,若沾有血液或脊髓液污染時,則需焚化處理。
  6. 移除之鼻胃管、尿管等管路,放置於感染可燃垃圾袋,由居家護理師帶回丟入醫院感染性垃圾筒焚毀處理。
  7. 庫賈氏症一般存活期約6個月,病人的親戚也許想去瞻仰,或最後接觸屍體。表面的接觸,如:撫摸或親吻臉部,並無須禁止或勸退,縱使已做過解剖了;殘骸(骨灰)將之放於封閉的棺木中也不會有任何環境污染的危險性,而火化的灰燼將視同為無菌,因這感染物質無法於焚化過程中存活(溫度高達1000℃)。

六、治療:目前為止沒有治療方法。

COVID 19之居家照顧

一、致病原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屬冠狀病毒科(Coronavirinae)之beta亞科(betacoronavirus),其病毒特性仍在研究中。

二、傳播途徑

(一)根據目前證據顯示,當SARS-CoV-2感染者呼吸、說話、唱歌、運動、咳嗽或打噴嚏時,會釋放出含有病毒的大小不一飛沫顆粒,細小粒徑的飛沫核(droplet nuclei)可以在空氣中懸浮數分鐘至數小時,而較大粒徑的飛沫(Droplet)會快速地沉降,其飛行距離約為1公尺,可能停留在地面或物體表面,使病毒可以透過吸入、直接或間接接觸途徑傳播:

  1. 吸入含有病毒的呼吸道飛沫及氣膠粒(aerosol):在通風不良的室內密閉空間、從事體能活動或者提高聲量(如運動、喊叫或唱歌)、暴露時間長(通常大於15分鐘)等情形下,皆可能提高感染風險。感染者長時間待在室內,使室內空氣中的病毒濃度升高,即使距離感染者6英尺(約1.82公尺)以上,甚至只經過感染者離開不久的空間但沒和感染者接觸,都可能被傳染。
  2. 帶有病毒的飛沫直接噴濺於眼、口、鼻黏膜。
  3. 手部直接碰觸到帶有病毒的飛沫,或間接碰觸帶有病毒的物體表面,使手部遭受病毒汙染後,再碰觸眼、口、鼻黏膜。

(二)有部分動物的冠狀病毒會讓動物出現腹瀉症狀,可在糞便當中找到病毒,可能藉此造成病毒傳播。人類COVID- 19病例亦可能自糞便檢出SARS-CoV-2核酸,但是否具傳染性,仍待研究證實。

三、潛伏期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告,感染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至發病之潛伏期為1至14天(多數為5至6天)。

四、可傳染期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資訊,確診病人發病前2天即可能具傳染力。另,確診病人發病後呼吸道病毒持續排出(viral shedding)期間仍無法正確得知,唯依國內經驗與國際文獻得知,確診病人上呼吸道檢體可持續檢測SARS-CoV-2核酸陽性平均達兩週以上,且下呼吸道檢體檢出病毒的時間可能更久。

五、臨床表現與嚴重程度

目前已知罹患COVID-19確診個案之臨床表現包含發燒、乾咳、倦怠,約三分之一會有呼吸急促。其他症狀包括肌肉痛、頭痛、喉嚨痛、腹瀉等,另有部分個案出現嗅覺或味覺喪失(或異常)等。依據目前流病資訊,患者多數能康復,少數患者嚴重時將進展至嚴重肺炎、呼吸道窘迫症候群或多重器官衰竭、休克等,也會死亡。死亡個案多具有潛在病史,如糖尿病、慢性肝病、腎功能不全、心血管疾病等。報告指出,約有14%出現嚴重症狀需住院與氧氣治療,5%需加護病房治療。COVID-19患者以成人為主,少數兒童個案多為其他確診成人患者之接觸者或家庭群聚相關,兒童個案大多症狀輕微,但也有零星死亡個案,唯死亡原因與SARS-CoV-2相關性仍調查中。

六、流行病學

有關國際病例資訊請詳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國際重要疫情資訊」。

臺灣流行概況詳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新聞稿」及「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

七、診斷與治療

冠狀病毒不容易以組織培養方式分離出來。

分子生物學核酸(real-time reverse-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為檢測為SARS-CoV-2急性感染期之檢驗首選,且可藉由定序研究其流行病學與病毒演化。血清學檢測(serological test)目前正在發展中,可能適用於確診病人感染後恢復期之檢測。

目前所有的冠狀病毒並無特定推薦的治療方式,多為採用支持性療法。SARS流行期間曾有許多抗病毒藥物被使用來治療病患,但其效果均未被確認。最新治療建議,請參考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公告之「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臨床處置暫行指引」。

八、預防方式

為預防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民眾應避免直接接觸到疑似COVID-19個案帶有病毒之分泌物與預防其飛沫傳染。
相關預防措施包含:

  1. 關注並配合中央疫情中心最新公告防疫政策;
  2. 維持手部衛生習慣(尤其飯前與如廁後)、手部不清潔時不觸碰眼口鼻;
  3. 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並維持社交距離(室外1公尺,室內1.5公尺)或佩戴口罩;
  4. 搭乘交通工具遵守佩戴口罩與相關防疫措施;
  5. 減少探病與非緊急醫療需求而前往醫院;
  6. 居家檢疫、居家隔離或自主健康管理者,請遵守相關規範;
  7. 身體不適時請停止上班上課,先留在家中觀察、休息,需要時請主動聯繫衛生單位就醫時請說明旅遊史、接觸史、職業以及周遭家人同事等是否有群聚需求;
  8. 配合COVID-19疫苗接種政策,按時完成接種。

更新時間:202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