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綜合醫院 營養組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顯示,癌症十大死因中,與十年前相比,女性以子宮頸癌死亡率降幅最大,但是子宮(體)癌死亡率卻呈現增加趨勢。
國外流行病學研究統計發現,每十萬個美國人當中,有42.6個新移居的華裔美國人被診斷為子宮癌;而在美國土生土長的華裔美國人有57.2人被診斷,發生率比較高。同樣以日裔美國人身上也發現類似的現象。但無論是新移居或當地出生的華裔或是日裔美國人,還是以當地白種人的子宮癌發生率居冠。可以觀察出,飲食習慣的西化對於子宮癌的發生可能有一定的影響。
華裔美國人 | 日裔美國人 | 白種人 | |||
---|---|---|---|---|---|
出生地 | 亞洲 | 美國 | 亞洲 | 美國 | 美國 |
子宮癌發生率 (每十萬人) |
42.6 | 57.2 | 25.3 | 51.2 | 77.0 |
美國飲食中常見炸雞、薯條、漢堡等速食,含有較多油脂與熱量。反觀亞洲人來說,豆腐、豆干、豆漿等黃豆類食物攝取較多。
常有民眾詢問黃豆、豆漿等食物是否不可攝取過多,擔心豆類食物富含植物性雌激素-「大豆異黃酮」,可能會增加婦癌的發生風險,是否真的要避免豆類食物的攝取呢?
人體雌激素藉由和接受器結合而作用,大豆異黃酮在結構上和人體雌激素類似,會與雌激素互相競爭,減少雌激素與接受器的結合,進一步減少對於子宮內膜增生的作用。
近期有美國研究,探討停經女性天然食物中大豆異黃酮攝取量與子宮內膜癌發生率之關係。針對46027人進行14年的追蹤,依攝取量多寡分成五組發現:
大豆異黃酮攝取 (毫克/每一千大卡) |
< 1.59 | 1.59–3.00 | 3.01–4.77 | 4.78–7.81 | ≥ 7.82 |
---|---|---|---|---|---|
子宮癌發生人數 (每年每十萬名女性) |
107 | 85 | 98 | 79 | 55 |
與攝取量最少組別相比,大豆異黃酮攝取量最多組別(≥ 7.82毫克/每一千大卡/天)之子宮癌發生率明顯較低(55人/每十萬名女性/年),降低34%罹患風險。假如以體重60公斤之成年女性來說,每日攝取1600大卡,依研究結果推算需攝取約13毫克大豆異黃酮。以豆漿來說,每日喝一杯就可以符合需求。
也有研究指出體重過重或肥胖也是子宮癌之危險因子,會增加人體內脂肪組織中芳香酶(aromatase)作用而增加雌激素生成,所以建議維持正常體位,以「身體質量指數(BMI)」來看:
剛邁入停經階段的婦女,可能會出現熱潮紅、失眠、心悸等不適感。在過去治療停經不適症狀上,雌激素賀爾蒙療法雖然效果佳,但可能會增加乳癌以及子宮癌的發生風險。因此市面上出現越來越多植物性雌激素補充劑,但大豆異黃酮錠劑含量約為東方人飲食攝取來源的1~4倍。在長時間補充下,無論是劑量或是安全性該如何使用及注意?
有研究針對停經後婦女,比較兩年後大豆異黃酮補充劑量對生理上的影響。將實驗對象分為三組:
臨床實驗結果發現,兩年後無論是在子宮頸抹片檢查、糞便潛血、血壓及乳房攝影在三組間都沒有明顯的差異。此外,在陰道超音波檢查上與安慰劑組比較,高劑量錠劑補充之受試者的子宮內膜厚度也無較為增加。
從這些研究來看,成年女性在平日飲食中,除魚、肉及蛋類外,每日可加入豆漿、豆腐等豆類食物輪替。為停經不適症狀所苦的婦女,想藉由補充大豆異黃酮補充劑,建議每日80~120毫克。並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維持健康體位以降低罹癌風險。
1. Legume, soy, tofu, and isoflavone intake and endometrial cancer risk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in the multiethnic cohort study. J Natl Cancer Inst2012;104:67–76.
2.Clinical outcomes of a 2-y soy isoflavone supplementation in menopausal women.Am J ClinNutr2011;93:356–67